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带领美军实施仁川登陆。
这场赌博式的作战行动不仅改变了朝鲜战局,也将麦克阿瑟的声望推到了顶点。
战火不久后烧到了鸭绿江边,在毛主席的决策下,我国决定出兵朝鲜,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彭德怀相较于麦克阿瑟可谓是“天差地别”。
两人一个是中国贫苦农民之子,一个是美国将门望族之后,更不要说志愿军的装备全面落后于联合国军。
从牌面上来看,无论如何麦克阿瑟都要略强于彭德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前四次战役的较量中,麦克阿瑟被彭德怀打得丢官弃职,狼狈回国。
那么,作为美国五星上将的麦克阿瑟为啥打不赢彭德怀?两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一 麦克阿瑟履历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一座军营内。
麦克阿瑟家祖上曾是苏格兰贵族,麦克阿瑟的父亲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并在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担任驻菲律宾的美军司令。
生在军营,成长在军人家庭,可以说麦克阿瑟从小就接受军事熏陶,这种环境培养出了麦克阿瑟争强好胜的个性。
1899年,麦克阿瑟19岁时进入大名鼎鼎的西点军校学习。
在校期间,麦克阿瑟连续三年获得同级学员中的最高军衔,二年级时担任学员下士,三年级时任第一上士,四年级时任学院队的第一队长。
四年后,麦克阿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走出了军校大门,在西点军校举行的应届毕业典礼上,麦克阿瑟以学习成绩第一名和第一上尉的身份走上主席台,从美军陆军部长的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军校毕业的头两年时间里,麦克阿瑟在军队中的生活并不顺利,因为说话刻薄和虚荣心强,他很难和身旁的战士们交往。
后来麦克阿瑟被任命为代理太平洋地区的首席工程官,与调任东京的父亲,老麦克少将共同视察亚洲各地,和亚洲结下了缘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麦克阿瑟以师参谋长的身份跟随“彩虹师”赶赴法国参战,到战争结束时,麦克阿瑟被正式提升为师长,从此平步青云。
1919年,麦克阿瑟担任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45岁的麦克阿瑟已经肩扛两颗金星,成为当时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少将,先后出任美国第3军区司令和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1930年11月,他又成为了美国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领上将军衔,成为当时美国唯一的四星将军。
一路飙升的军衔让麦克阿瑟十分傲慢,他的表演性人格开始突显,这一时期的他很喜欢在媒体和镜头面前出风头,赢得别人的掌声。
炮火和鲜血才是军人最好的磨刀石,战场终究是有别于学校的,也更能看清楚一个军人的军事素养,自大的麦克阿瑟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挫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了制约美国在太平洋中的位置,日军开始进攻菲律宾。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过得是太上皇的日子,对于战争毫无准备,他所带领的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菲律宾军队和数量稀少的美国军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这位美军远东司令一败涂地,在丢下几万名下属后逃之夭夭。
正是因为麦克阿瑟的失败,才有了恶名昭著的“巴丹行军”。几万名美国青年在“巴丹行军”中被日本人残忍杀害。
1942年1月,日军占领了菲律宾全境,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回国,并许诺他将来会让他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打回来。
麦克阿瑟回国后,立刻对远东战役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当时他站在媒体的话筒面前叫嚷,我现在离开了,但是我会回来!
在战争初期被日本打泄气的美国人正需要这样的口号来挽回信心和尊严,这句豪言壮语立即被美国媒体大肆渲染。
从此麦克阿瑟“i well return”这句话便传遍了全世界,一跃成为军政两届炙手可热的人物,大家都在等着麦克阿瑟再次与日本一战,夺回菲律宾这个殖民地。
在美国的强大国力支撑下,麦克阿瑟在国内组建了一支机械化部队,并且拥有了空中力量的支援,这才于1945年在菲律宾一雪前耻。
作为盟军受降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密苏里号上接受了日本投降。
投降仪式结束之后,麦克阿瑟带领四千名士兵空降日本,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行为,因为当时日本虽然投降,但是本土依然有着近80万军队。
这些固守本土的日本士兵对战争陌生而狂热,虽然日本天皇裕仁已经下令不得对麦克阿瑟及美军士兵有任何敌意行为,但是谁也无法预测是否有刺客对这位爱出风头的麦克阿瑟下手。
当时从机场到天皇府邸的路上,街道两边站满持枪的日军士兵,在日本天皇的命令下,只要麦克阿瑟经过的地方,日军士兵就会后转,将自己的后背留给车队,以此表示臣服。
也正是这个见闻让麦克阿瑟惊叹于日本天皇的统治力,此时的他就做好了打算,要在远东国际法庭上为裕仁脱罪,以此掌控日本,成为战后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在远东的这些日子里,这位赫赫有名的美国军事统帅,总是叼着一支玉米芯烟嘴,握着一根曲柄手杖,穿着佩戴五星上将银星的开领衬衫,以一副桀骜不驯、信心十足的模样出现在媒体面前,相比于军人,麦克阿瑟的骨子里其实更像一位明星,对于名利场和镜头有着一种难以言明的热忱。
朝鲜战争爆发后,相比于全世界人民担忧会因此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高兴坏了,因为这让他这位远东司令又有了用武之地。
1950年7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统一指挥“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队作战。
只是让麦克阿瑟想不到的是,这一次他将遇到自己军旅生涯的掘墓人,彭德怀。
二 彭德怀生平
相比于麦克阿瑟充满光彩的坦途,彭德怀是截然相反的一条路径。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于湖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虽然父母都是穷人,但也有些见识,在幼年的时候让彭德怀在私塾读过两年书。
有关自己幼年的这段求学时光,彭德怀晚年在自述中写道:“我6岁读私塾,读过《三字经》、《论语》、《大学》、《百家姓》。8岁时母死、父病,家贫如洗,即废学。”
有道是“盛世学商,乱世从军”,每一个时代背景下,穷人的活路总是不尽而同。
为了生存,1916年3月,彭德怀加入湘军,成为了一名二等兵,由于作战勇敢,彭德怀在湘军中不断提升。
后来得到一个机会,彭德怀考入了湖南军官讲武堂,第二年毕业后再次回到湘军中担任连长、营长等职位。
和当时湘军中大多数将领靠着阿谀奉承、贿赂上级得到晋升机会不同,彭德怀是靠着一个又一个战功打上去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同级军官逢迎官场、鱼肉百姓的军阀作风,再加上彭德怀自己出身贫家,不愿意剥削百姓,让他成为了湘军中的一个“异类”。
对于同级军官以及上级的异样目光,彭德怀没有选择同流合污,反而更觉察到旧军队的黑暗,人民以及国家的命运之艰难。
于是彭德怀开始寻找自己值得终身奋斗的事业和方向,直到遇到了共产党员段德昌。
在与段德昌的交往之中,彭德怀几十年来对国家、以及自己人生的困惑有了答案。
此时身为湘军团长,本身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彭德怀毅然绝然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蒋介石发起的白色恐怖之中,冒着杀头的危险实现了平江起义,脱离了旧军阀部队,加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阵营。
在彭德怀加入红军后的革命历程中,每当重要关头,他总是以大局为重,多次临危受命,专挑重担。
井冈山革命时期,红5军和红4军两大主力会师不久,湘赣两省军阀便纠集18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分5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进攻。
面对敌人的大军压境,彭德怀临危受命,主动挑起了留守井冈山的重担。
此时井冈山的红军守卫部队只有800余人,与敌人在人数和武器上的差距都很大。
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仅3天时间,敌人就从四面八方打了过来。
彭德怀在外有强敌、内部人员不足且极其缺乏弹药的情况下,率领红军守卫部队和敌人血战了四个昼夜,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放弃阵地,撤出了井冈山。
彭德怀的英勇作战换来了红4军主力向赣南成功转移,有力配合了红4军在赣南地区顺利发展。
在之后的长征途中,为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彭德怀不惜一切代价背水一战,指挥红3军团第4师在光华铺血战三昼夜,完成了阻击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司令,协助总司令朱德工作。
1940年朱德调回延安后,由彭德怀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重担,他领导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指挥了驰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此举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牵制了日军进攻正面战场的大量兵力,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全国的几大战场中,最艰苦的就是彭德怀领导的西北解放军,以几万人的弱小兵力牵制着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
当胡宗南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陕北的时候,彭德怀再次临危请命,主动承担承担起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千钧重担。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彭德怀指挥部队与10倍于自己的强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撤离延安的45天时间里,接连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仅仅半年时间就扭转西北战局,一年一个月零三天便收复延安,两年零八个月解放了西北五省。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主席的这句话就是彭德怀革命生涯的最好写照。
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德怀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扛起了抗美援朝的重任。
这一年彭德怀52岁!他面对的是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与他对垒的将领,是在仁川登陆后被美国人奉为战场神话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三 一件事看出差距
朝鲜内战爆发之初,因为人民军有大量朝鲜族解放军老兵归国,再加上斯大林支援的武器装备,所以战斗力很强悍,打得李承晚南朝伪军四处逃窜。
在南朝鲜伪军即将兵败的时候,麦克阿瑟率领美军出其不意的实施了仁川登陆。
因为人民军兵力不足,且战线拉的太长,所以出现溃败局面。
到1950年10月,北朝鲜在“联合国军”的进攻下已经是危在旦夕,面对邻国,且是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求助,我国决定出兵朝鲜。
同月19日下午,彭德怀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丹东,与首批入朝的原四野部队将领进行了会面,商定各部队的入朝路线等问题。
会议刚结束,金日成的特使朴一禹就着急忙慌的赶到现场,他见到彭德怀的第一句话就是:“司令员同志,你们出兵的日子定下来没有?”
彭德怀回答:“已经定下来了,时间就在今天晚上,四个军三个炮兵师一起出动。”
朴一禹听后顿时泪流满面:“这就好了,这就好了!你们再不出兵,朝鲜就完了。平壤的陷落,也就是一两天的事,美伪军正发疯似的全速向中朝边境扑过来!”
形势之严峻、战况恶化之快远远超过了彭德怀的预想,他问朴一禹:“请问金首相在哪里?”
此时朝鲜战场上已经乱成一团,美军部队正大踏步的往鸭绿江进军,朝鲜人民军往后溃败逃窜。
朴一禹只能回答:“对不起,如今美军情报很灵,金首相不得不随时转移,我也说不准他在什么位置?”
听到朴一禹的回答,彭德怀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我现在就出发,一定要找到金首相。”
此时志愿军先遣部队十万大军刚集结完毕,因为要躲避敌人的高空侦查,所以要趁着夜晚才能出发,如果彭德怀先于大军入朝,遇到什么危险,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
对于彭德怀的这一决定,四野的高级将领立刻提出反对:“敌人正在北犯,实在太危险了。”
彭德怀做的决定又岂是轻易改变的?他有着自己的考虑和担当!
在一开始,党中央就建议彭德怀将司令部设在东北境内,目的就是保证彭德怀的安全,但是彭德怀却不同意,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打仗,明白将领亲临前线和躲在后方的区别。
只有人在前线,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抓到战机,一个听不到枪炮声的指挥员,是无法做到正确指挥的。
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彭德怀才决定排除万难先入朝找到金日成再说,他当即对邓华和洪学智下令:“马上给我备车,我必须先行一步,抢在渡江部队之前和金首相见面,你们随40军行动,不得有半分纰漏!”
随后,彭德怀带着参谋杨凤安、两名警卫员、1名司机乘坐一辆吉普车,包括报务员、译电员以及在内一共7人乘坐另一辆卡车,先于大军出发,准备进入朝鲜境内寻找金日成。
车行驶到鸭绿江桥头的时候,彭德怀命令司机停车,他走到桥头的警卫战士身边严肃问道:“就要跟美国人见仗了,怕吗?”
守桥的战士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个头虽小但说气话来却豪气冲天:“怕他个鸟,美国人不是肉长的?一刺刀上去照样俩眼儿!”
彭德怀大笑着拍了拍小战士的肩膀:“好样的!”
说完话,彭德怀上车入朝。
在寻找金日成的一路上,到处都是敌人的隆隆炮声和枪声,吉普车行驶的山间小路不远处,美军探照灯将夜空照的和白天一样。
每过一会,天空就会飞过来一架架飞机,此时的彭德怀完全就是光杆司令在敌占区活动。
有好几次,彭德怀的车还遇上了南朝军队,当时联合国军还不知道中国已经决定参战,因为朝鲜人民军此时都是往北跑,所以他们将车辆当做是自己人,并没有进行拦截。
而在鸭绿江畔,邓华、洪学智等志愿军将领更是心急如焚,因为与彭德怀随行的电报车在路上失散了,有关彭德怀的消息是一点没有。
一直到21日,彭德怀终于找到了金日成,这才向邓华等人发回电报,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彭德怀与金日成的初次会谈极其亲切友好,两人都是彼此闻名的抗日志士,彭德怀奋战在太行山的时候,金日成和杨靖宇正在中国的东北密林中进行抗日活动。
见面之后,彭德怀当即将自己与毛主席在国内商定的初步作战方案告知金日成。
有关毛主席和彭德怀在北京共同商定的作战方案,那就是志愿军在平壤、元山线以北至德川、宁远线以南打防御战,争取保住一块根据地,半年之内敌人来攻,志愿军就依托阵地歼灭来犯之敌。
如果敌不动就我不动,一直到苏联答应的装备运抵朝鲜,装备志愿军之后,空中和地面都有了压倒性优势再打出去。
这个计划实现的一大前提就是要求朝鲜人民军能够抵挡住“联合国军”一些时间,好给志愿军进入朝鲜修筑防御阵地创造机会。
彭德怀就此计划询问金日成能否完成阻击任务,金日成坦白人民军主力已经被阻隔在敌后,现在都在忙着撤退,连联络都很困难,很难完成阻击任务。
彭德怀听闻此话已经明白原订的防御坚守计划很难实现了,此时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已经分兵冒进,人民军失去了阻击美李军前进的战斗能力,而志愿军又不能及时赶到原定防御阵地,干脆改防御战为打运动战,吃掉分散的北进之敌。
如果说独自先于大军过江是大勇,此时能够灵活的调整战术应对战场新情况,就是大智,拥有大智大勇的彭德怀拉开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序幕。
反观此时麦克阿瑟,战场在朝鲜,他却将司令部设在了日本的东京,距离朝鲜半岛最近处也有900公里,麦克阿瑟在他的司令部里喝着咖啡,看着电影,身边是日本女明星相伴,其中日本当时的超级明星星原节子就是其中之一。
美军占领朝鲜之后,日本也想学习中国古代和亲匈奴的典范,拉拢麦克阿瑟。但碍于麦克阿瑟已经有了家庭,只能安排女明星进入他的生活,试图说服他不要惩戒日本,能给予日本政府相应的战后利益。
麦克阿瑟和彭德怀一个在前线听炮声,一个在后方灯火酒绿,也许就是在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两人的差距。
四 彭德怀对决麦克阿瑟
彭德怀和金日成的初次会谈结束之后,金日成便率部撤离,重整朝鲜人民军去了。
在大军还未赶到的三天时间里,彭德怀一直在大榆洞附近转悠,趁机观察地形,打好出国的第一仗。
终于在23日,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率部赶到了大榆洞,现在的彭德怀终于不是光杆司令了。
彭德怀指挥邓岳到两水洞设伏,截击北进的南朝鲜伪军。
在25日,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温井附近按照计划歼灭了南朝鲜第1师和第6师的一个加强营和一个炮兵中队,但是由于提前暴露位置,彭德怀只能再次改变计划,分割歼敌。
麦克阿瑟听到南朝鲜军队报告朝鲜战场上出现中国军队的消息后,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在他的心里是认定中国积贫积弱,没有工业体系,是不敢出兵的,依旧坚持让“联合国军”继续前进。
随后,志愿军在云山地区打了一个大胜仗,将美军王牌骑一师第8团打得溃不成军,至此第一次战役以歼敌1.5万余人结束。
彭德怀在第一回合交锋获胜后,并没有要求志愿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反而装作溃败的样子向后撤退。
彭德怀命令入朝军队大踏步向后撤出20公里,并在沿途丢弃破旧的武器装备,造成了我军仓皇败退的假象。
这一反常行为让麦克阿瑟更加确信南朝鲜伪军第一次战役中遇到的中国军人只是小股部队,入朝的目的在于保护鸭绿江上的水电站,我方是没有底气和信心大规模参与朝鲜战争的。
麦克阿瑟在彭德怀的示敌以弱战术下上了钩,再次集中了美军、英军、土耳其军、南朝鲜军共22万人的兵力,向着鸭绿江方向疯狂推进,进入了彭德怀所布置的口袋阵中。
这一次,彭德怀给麦克阿瑟上了节“中国古兵法课”,示敌以弱的计谋成功之后,彭德怀命令志愿军30个师38万余人,围点打援,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敌。
11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当天黄昏时分,志愿军第38军和第42军在西线各军的配合下,向着德川、宁远地区的南朝鲜第7师和第8师发起了反攻,志愿军歼灭了南朝鲜两个师的大部,隔断了“联合国军”在东线长津湖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联系。
西线志愿军在一番冲杀之后,成功对美军第9军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麦克阿瑟到这个时候才大梦初醒,意识到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结尾的行为是示敌以弱,目的就在于引“联合国军”进入包围圈,再进行大举歼灭。
29日,麦克阿瑟命令部下全军后退。
按照麦克阿瑟的撤退命令,美军第1军向平壤方向退却,第9军第2师向三所里方向突围。
美军骑兵1师和英军第29旅北上进行接应,但此时三所里已经被志愿军所占领,一道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横在了美军的撤退道路上。
麦克阿瑟眼见在三所里突围无望,只能组织部下向一边的龙源里方向突围,但再一次被志愿军部队所阻拦。
12月1日,第二次战役基本结束。
此役之中,西线志愿军歼灭了南朝鲜第7和第8师,以及土耳其旅大部,给美22师造成了致命性打击,并且重创了美骑兵第1师、第25师,西线战场共计歼灭敌军2.3万余人。
在东线长津湖战场,宋时轮9兵团在彭德怀的命令下,给予了美军王牌陆战1师、步兵第7师歼灭性打击,共计歼敌1.3万余人。
第二次战役共消灭了“联合国军”3.6万余人,解放了朝鲜首都平壤,“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的沉痛打几下,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地区,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此时,美国国内对于麦克阿瑟的不满声音开始显露,美联社、合众社媒体齐齐发声:“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笔,最黑暗的年月”。
就连美国国会中也有人大骂麦克阿瑟是一个无比愚蠢的指挥官,而这一次的失败,也让麦克阿瑟意识到中国出兵朝鲜是认真的。
第二次战役结束以后,介于志愿军的凌厉攻势,麦克阿瑟集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34万人,在三八线以南部署了三道防线。
彭德怀集中志愿军6个军兵力,在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助下,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联合国军”组成的防御阵地发起了进攻。
仅仅一天的时候,被麦克阿瑟视为铜墙铁壁的南朝鲜伪军防线就被全部突破。
志愿军撕开美军的防线之后,向着“联合国军”持续进攻,1951年1月2日,全线突破敌人防御纵深15到20公里,将麦克阿瑟的整体部署全部打乱,麦克阿瑟只能无奈的命令部下再次后退,以此躲避志愿军的凶猛进攻。
南朝鲜伪军在拼命逃跑,英军在拼命逃跑,美军也在拼命地跑。彭德怀面对敌人的溃败,指挥志愿军战士追击,最终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解放了南朝鲜首都汉城。
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中朝军队打到三七线附近,向前推进了80到110公里,此次战役共计歼敌1.9万余人。
前三次战役的完全胜利,让中朝联军信心倍增,不少人都叫嚷着乘势要把“联合国军”赶下海,结束朝鲜半岛的战争。
部队此时的“骄兵”情绪恰恰与美军仁川登陆之后,叫嚷着要一路打到鸭绿江去相同。
面对战士们的乐观心态,彭德怀下令退兵,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说:“志愿军第三次战役胜利后的大退兵,显示了彭总指挥艺术比麦克阿瑟高明得多。”
这再一次表现出了一位将军所应有的气魄和理智。
事实正像是彭德怀预料的那样,麦克阿瑟企图在志愿军孤军深入后发起第二次仁川登陆,发现志愿军没有上钩后,便在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的十几天,集中了“联合国军”5个军16个师又3个旅和一个空降团,以及全部的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地面部队共计23万余人,向志愿军发起了全面反攻。
因为彭德怀及时的命令部队撤退,麦克阿瑟的“拳头”打了一个空。
之后,彭德怀命令部队弃守汉城,采取机动防御的战略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四次战役从1月25日开始,到4月结束时,共计歼敌7.8万余人。
经过这四个回合的较量,美国总统杜鲁门已经对麦克阿瑟失去了信心。
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在没有事先知会麦克阿瑟的前提下,通过新闻媒体宣布解除麦克阿瑟的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陆军总司令等职务。
至此,麦克阿瑟从朝鲜战场上消失了。
